如何从融合基础设施中获益
现如今,世界各地的数据中心都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来自电力资源、冷却资源和空间资源方面的压力所带来的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和连接方面的种种限制。而与此同时,资本支出方面的限制,又迫使企业组织必须重新思考他们的数据中心战略。这其中的一条探索的途径便涉及到对于融合基础设施的采用了:远离孤立的服务器,存储设备,数据和流程,进而转移到更有效地利用可用的功率和空间。
融合基础设施(CI)目前仍然是一个部分的概念,部分是智能营销;部分是明确定义的IT系统组件。其各种不同的描述分别为:超融合基础设施,融合系统,统一计算,基于架构的计算机,网络规模的计算和动态基础架构。从本质上讲,基础设施的融合是和将存储、计算系统与hypervisor管理应用程序和网络技术的整合,进而提供抽象服务能力相关的。
融合基础设施诞生于云中
融合基础设施这一概念起源于诸如亚马逊,Facebook和谷歌这样的大型云计算服务公司。这些云服务公司将其重点放在为其客户提供成本低,易于使用和快速的自助式服务。他们尝试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架构,但很快就意识到,这很难适应和满足其客户们的需求。
他们需要一套更便宜的基础设施来运行任何规模的应用程序。这需要一款软件定义的系统来打破对于硬件的额外功能和升级的依赖。作为一家云服务供应商,他们想要的在满足其服务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其服务。
与云服务的思路相一致的是,融合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以作为支持平台为私有云和公共云提供计算服务,无论其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或软件即服务(SaaS)。几大特点符合企业内部部署的CI,以进行云的部署,进而在混合环境中的IT资源池实现自动资源配置。其还支持灵活的IT可扩展性,以满足动态计算工作负载的需求。
日常的融合基础设施
例如,当为满足一处拥有几百个用户在其本地访问虚拟桌面基础架构(VDI)的应用程序和一些托管桌面的分支机构的需要,而推出相关的服务时,IT规划人员可以采用一种融合基础设施的方法,部署多节点的融合系统,以满足企业业务的需要。其可以通过使用较便宜的平台来降低部署时间;并通过统一的数据中心控制简化管理。
融合基础设施的操作运营通过将IT组件(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软件)分组到一个单一的、用于基础设施管理、自动化和业务流程优化的现场数据包中。融合基础设施包括共享池计算机,存储和网络资源,由一系列更广泛的企业应用程序所共享,并使用政策驱动的流程管理这些共享的资源。
融合基础设施仍然是一款不断发展演化的技术,其最终目标是:
• 基于hypervisor管理程序,利用软件控制所有资源;
• 应用程序接口(API)和虚拟机(VM)转换技术使融合基础设施能够借助hypervisor管理程序被部署在任何硬件和接口上;
• 在刀片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等设备上,融合软件使用标准化的底层硬件将一台虚拟机从hypervisor管理程序转换到另一台虚拟机;
• 跨平台集成自动化,并协调控制开发下一代功能强大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模型。
API将现场融合基础设施与公共和混合云平台整合,与其他虚拟机管理程序集成整合和扩展企业数据中心超出私有架构的范畴;
企业组织的融合基础设施规划
当企业组织在选择一款融合系统时,与管理整个IT环境相关联的自动化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融合基础设施的任何投资都会对企业的基础设施产生持续许多年的深远影响——故而企业的IT部门需要提前进行五到十年的IT投资规划。
而融合的企业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组织带来一系列的成本和性能优势:
第一,融合的企业基础设施可以降低资本支出和经营支出:
• 如果数据中心可以增加服务器的使用,并减少布线和网络连接的数量便可以使得设备和软件生命周期得到扩展;
• 当网络管理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管理实现自动化,存储整合之后,即可通过减少工作人员数量来降低运营开支。
融合基础设施还可以提高性能:
• 为互联网协议和光纤通道存储虚拟化网络;
• 允许单台主机管理。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有两种形式:
• 一个单一的系统,被与软件和硬件组件设计在一起,并确定为一家企业组织库存的单一计费项目。甲骨文的Exadata几乎涵盖了甲骨文的所有技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来看,只有非常少的灵活性。其优点是就像iPhone一样——一切都集成在一起。而其缺点是其在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市场限制了选择。为了提供终端到终端的融合基础设施,硬件,软件和服务供应商需要建立一体化整合的主机协议。不过,虽然这可以确保他们的融合基础设施产品可以实现互操作,但其并不保证其合作伙伴在长远的继续发展过程中锁步(lock-step)他们的组件。
• 使用一个参考架构的系统。这通常提供一组功能列表和一些指示他们的接口(定义的API),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参考体系结构范围之外的功能,特别是云服务。 参考架构提供了一个模板——往往基于一套现实世界的经验,以识别一系列已经被成功实现部署的融合基础设施组件。其显示了这些组件如何连接成一个系统。 在一家企业组织中对于参考架构的采用,是通过一个有效系统的再利用,以加速交付,并提供一个基本的管理,以确保在一家企业组织的一致性和技术使用的适用性。
鉴于渠道和众多用户可能在其企业内部指定自己的参考架构,使得参考架构——其已经在实验室和现场得到过验证和测试——正在变成一种热门的选择。当然,这是对于像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巨头的案例,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商业客户也在开始与主要的供应商合作,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参考架构。
对于超融合(hyperconverged)的硬件和软件市场,其于2011年开始起步,并迅速而显著的超过了传统市场的增长,目的在于打造设计用于支持单个应用程序的基础设施。据IDC预测,到2017年,融合基础设施的总体支出将达到170亿美元。
所有主要的基础设施供应商都在进入融合基础设施竞争市场,要么攻击其他供应商基于传统的安装设备,要么保护他们自己的地盘。单一的融合基础设施系统包括有来自HP的ConvergedSystem、IBM的PureFlex、甲骨文的Exadata、思科的UCS、EMC的Vblock、NetApp的FlexPod、F5公司的Big-IP平台和Nutanix公司的极限计算平台。
在参考架构方面,这些则来自:惠普、戴尔和SimpliVity的超融合(hyperconverged)数据架构;微软和英特尔的云构建参考架构。
也许最著名的融合平台之一是来自VCE公司的,其始于思科和EMC公司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打造。VCE的VBlock采用EMC的存储,VMware的虚拟化计算软件和思科网络设备。
各种基础设施组件架构无缝地在一起协同工作。EMC后来买下了思科在该公司的股份,使得VCE公司成为EMC旗下子公司。而EMC公司本身现在过渡成为了戴尔公司的子公司。
除了增加VCE公司的VxRack节点和VxRack System 1000到其自己的产品投资组合,戴尔公司还宣布推出了一款融合基础设施的参考架构,其集成了EMC的机架规模的设计与戴尔的PowerEdge服务器的可扩展性,允许规模化扩展到数以千计的节点。
除此之外,该公司最近还宣布推出了其自身的一些融合基础设施产品。最新加入的产品包括了可用于基于VMware的超融合收敛系统的Virtual SAN Ready Nodes,一款戴尔XC系列的超融合设备和支持VMware的虚拟SAN的混合云。
在过去五年中,融合基础设施通过对于其帮助企业组织显著简化IT管理任务,同时降低设备花费,缩短部署实施时间,减少员工参与度的承诺的兑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势头。因此,鉴于在真实世界中的几项研究试验已然充分证明了融合基础设施的部署仅仅在其第一年,就能够为企业组织带来超过20%的成本节省,故而企业组织对于其部署实施是相当值得考虑的,这方面的一个例证便是加拿大帝国人寿保险公司。
然而,融合基础设施仍处于开发阶段——也许在其部署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 融合基础设施可以降低资本和运营成本——但企业组织需要考虑其支持怎样的业务以及怎样的系统才是佳的?一款融合基础设施系统是否能够提供贵公司正在寻找的企业竞争优势。
• 请务必确定贵公司所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然后得出衡量成功的标准的问题。当您的企业改变数据中心的模式时,IT职能需要有明确的关键绩效指标来记录他们的融合基础设施的投资决策。
• 识别您企业所想要融合基础设施所实现或减轻缓解的相关操作运营和应用程序性能方面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适合于融合基础设施结构。通常情况下,在垂直行业,如对于金融交易和银行业务中,对于数据处理和传输速度是决定业务成功与否的最为重要的重点要素,而如果将企业重点聚焦于融合收敛性可能会使得企业面临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同样,对于那些非常敏感的应用程序,如果他们处于一个融合的环境的话,可能无法满足严格遵守相关监管机构的管理要求。所以企业组织在部署融合基础设施之前,无必要确保测试其核心业务应用程序。
• 了解IT企业组织的IT成熟度。对于企业组织在计算、存储和网络方面的变化将会影响到IT团队的结构。是否具备恰当的处理交叉问题能力?其需要培训/招聘多少员工?
实施最佳实践方案
将融合基础设施纳入企业计算环境不应该是一个淘汰并更换的事件,但需要确定相关的挑战及其位置是需要在线的。在一处负担过重的数据中心,升级其交付商业化业务应用程序的平台则可能是适宜的——在分支机构位置的VDI实施待开发地区部署可能有助于在数据中心为企业的核心应用程序采用融合基础设施之前,带来有益的相关经验。
来源:机房360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资讯
- 暂无相关内容